日前,全國將首次針對土地出讓金展開大範圍審計的消息引發關註。在過去的13年間,土地出讓年收入增長超30倍,總額累計近20萬億元。部分地區土地出讓金占據地方財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甚至超過稅收收入。記者採訪發現,分散在國土、土地儲備、財政等部門的土地出讓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審計外,大多“封閉運行”,導致違規不斷、腐敗滋生。(8月28日中國網)
  其實,早在審計署2008年和2010年的兩次專項審計中,人們就看到了土地出讓金收支管理中的亂象叢生,由於一直“封閉運行”,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有統計指出,在過去的13年間,土地出讓年收入增長超30倍,總額累計近20萬億元,可其去向卻雲里霧裡,成了一筆“糊塗賬”。如今,全國首次針對土地出讓金展開大範圍審計無疑讓很多官員夜不成寐。
  眾所周知,土地出讓金應該用在什麼地方,國家早有明文規定,但是,由於缺乏了有效的監督,再加之個別地方抱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歪念頭,打起了歪主意,在個別地方,出讓金儼然成了任由政府宰割的“自留地”,監管問責的無力,導致土地出讓金變成監督外資金,早已對此覬覦已久的官員們便開始了瘋狂地侵占、挪用,腐敗“蛀蟲”既侵蝕著巨額資金,更是給了公信力狠狠一刀。
  不僅如此,我們也註意到,部分地區土地出讓金占據地方財政“半壁江山”,有些省份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甚至超過稅收收入,要知道,土地、房價、地方政府三者之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地方囿於“快賣地、多賣地、賣好地”的財政怪圈,大肆“透支”土地收益,短期讓財政答卷上面的數據一個比一個漂亮,可從長遠看,賣地熱情高漲,必然導致強拆不斷、房價攀升,最終還是讓百姓吃了“苦果子”。
  此次在各地鋪開的土地出讓金審計,被寄予“摸清家底”的眾望,因此,在審計時,不僅要完善土地出讓金相關監管問責機制,把土地出讓金置於陽光之下,更要清除“蛀蟲”,對一些非法侵占、挪用土地出讓金的不法分子予以嚴懲。尤為關鍵的是,如何讓地方政府擺脫土地財政的怪圈?如何構築起適合當地實際的經濟發展框架?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績考核體系?這些問題也考驗著決策者們的智慧和膽識。
  文/晟達者  (原標題:土地出讓金莫成政府“自留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58ovcs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