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拒絕手機
  朱啟平拒絕手機已經半年多了。自從2013年夏天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來到貴州省畢節市一中教書,朱啟平幾乎沒有用過手機。
  在畢節這個不大的地級市裡,他算是個“名人”了。來自貴州偏遠農村的朱啟平,大一時就摸索成立了北師大貴州岩口愛心支教隊,大學4年間共計給山區孩子支教100天,曾被評為“感動師大新聞人物”;為了讓他的支教隊有制度、有規範,朱啟平費盡心血地調研、建章立制;支教四年,他多次自掏腰包補貼支教隊的費用;在他的感召下,2013年已有近300名北師大學生報名參加他創立的“最艱苦的支教隊”;畢業時有機會留在大城市,卻又選擇離家鄉更近的畢節教書,將支教“終身化”……這些事跡讓他成為各大媒體追逐的對象。
  媒體的光環並沒有讓朱啟平迷失自我,相反讓他“感到壓力很大”。朱啟平深知“教書和大學時期的支教完全不同”,身邊不少非議,這讓剛到工作崗位的他決心要低調、低調再低調,他關閉手機,拒絕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希望自己做出點成績給別人看看。
  除了教高一的歷史課,還要當高三的班主任,讓朱啟平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朱啟平笑談他“把學校當成了家”,每天就住在學校的學生宿舍里。儘管朱啟平家就在畢節大河鄉官代河村,離學校並不很遠,但他周六周日也很少回家,因為大部分學生周末不回家,他要和學生待在一起,“我的數學比較好,可以給孩子們輔導一下數學,或者和學生們交流一下思想動態”。今年過春節朱啟平就回家兩天,剩下的時間都窩在幾平米見方的宿舍里備課。
  就像當年在北師大組建支教隊一樣,他憑著一股子倔勁兒,真的做出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他教的班級平均分遠高於其他班級。不僅如此,朱啟平成了學生中的“人氣王”老師,他的手機丟了,學生們在畢節一中貼吧里發帖,發動全校學生幫他找;學生還把朱啟平視為“勵志哥”,他的勵志故事曾讓班裡同學淚流滿面,而他教過的學生對他也很依賴,遇到問題都喜歡找他傾訴;在他教歷史課的班級里,學生把成績考不好視為“對不起朱老師”。
  朱啟平曾對媒體說“畢業之後立志終身在家鄉從事中小學教育”,現在,朱啟平用他的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的諾言;而在他的母校——北京師範大學,不止培養了一個朱啟平。很多像朱啟平一樣的年輕人,正把自己的青春灑向更廣闊的土地。
  白鴿協會有群“老鴿子”
  今年春節回家,北師大的大四學生陳亞洲費了老大勁兒才把從各處借來的、價值兩萬元的電影放映設備搬到村裡。這個春節,他打算做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
  陳亞洲的家鄉在河北邯鄲的一個小村莊——北蘇莊村。早已在城市裡普及的電影院,對於這個遠離都市的村莊來說依舊顯得遙不可及。去年《一代宗師》上映的時候,陳亞洲想帶著學武術的弟弟去看,才發現最近的電影院在距離村子200多里地的邯鄲市。村民要想看個電影,需要早晨5點多起床去趕長途車到邯鄲市,看完電影又會錯過返程的車,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回來。在城市裡看個電影這麼輕鬆的事情,在北蘇莊村卻要這麼高的成本,這件事深深地觸痛了陳亞洲。
  於是,陳亞洲決定今年春節辦個鄉村的“天堂電影院”。一回到家,他就在家裡支起了放映設備,邀請村民來家裡看電影。但家裡地方小,只擠下了10多個人。於是,從第三天起,陳亞洲把放映設備搬到了村裡唯一的小學里。得知有免費電影看,村民們自然滿心歡喜前往,一個小教室里竟然塞了六十多號人。陳亞洲的電影一放就是七天,都是他精心挑選過的電影,有喜劇、有動畫片還有勵志片,村民們在教室里濟濟一堂,有說有笑,很是熱鬧。
  “以前我們農村的習慣是吃完晚飯,很多人坐在外面聊天,但隨著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大家晚上都不願意出門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淡漠了。而現在我發現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說有笑,又像以前一樣了。我很高興能夠提供一種方式讓大家交流。”
  對於陳亞洲來說,這樣的志願服務已經“成了生活方式的一種”。因為陳亞洲是北師大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的一隻“老鴿子”,他已堅持各類志願服務3年多,他這個特殊的“生活方式”正來源於此。
  成立於1994年的北師大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已經有20年曆史,是中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志願者組織之一,目前下設基礎教育、宣傳講解、愛心使者、綠色環保、校園服務等5個一線志願服務中心,每年有800餘名北師大學子作為志願者,秉承著“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傳播公益、完善自我”的宗旨,在打工子弟學校的三尺講臺上、敬老院的老人身旁、魯迅博物館的游客面前、被污染的河流岸邊和北師大校園圖書館內用行動傳播公益理念,踐行公益活動。
  就像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現任會長張燕迎說的,這些志願服務,在北師大學子的心中“種下了公益的種子”。20年間,有數萬隻“小鴿子”在志願服務中成長為“老鴿子”,又飛向大江南北。他們中有太多像朱啟平一樣,但不為人知的大學生,畢業後回到偏遠的家鄉,為那裡的孩子傳授知識,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還有更多人,選擇在各自工作的城市,繼續自己的公益之舉,用微小的力量改變世界。
  “我從剛入學時候的羞澀男生,到現在變成不那麼單調乏味的人,還多了好多朋友,是因為志願者工作從各方面改變了我。”陳亞洲如是說。
  北師大20年志願服務有“四化”
  1993年12月19日,按照團中央統一部署,兩萬多名鐵路青年率先打起了“青年志願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為旅客送溫暖志願服務,青年志願者行動在全國啟動。
  1994年3月,北京師範大學為了響應團中央的號召,成立了支教掃盲服務隊,吸引了來自全校各院系共800多名同學報名,“白鴿”在木鐸校園中誕生。同年5月4日,北京師範大學支教掃盲服務隊隊員作為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團隊的傑出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手中接過了“中國青年志願者大學生支教掃盲服務隊”的大旗。5月5日,北京師範大學首批支教掃盲志願者來到山西武鄉縣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揭開了北京師範大學志願者活動的序幕。
  1994年9月22日,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在北師大舉行中國大中學生志願者服務總隊成立大會。北師大作為首批成員加入志願者服務總隊,成為全國高校志願服務行動的倡導者與先行者。
  1995年5月,在相繼更名為“白鴿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白鴿青年營”之後,北京師範大學決定成立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北師大開始了組織化的志願者服務探索。
  20年的積澱讓整個北師大都浸潤在濃郁的志願服務氛圍中,這成為這所學校的一個傳統。從1995年10月,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在北京大鐘寺蔬菜批發市場率先創辦了北京市首家“民工學校”,對外地來京務工農民進行法律、衛生、安全等相關知識培訓;到2001年,選拔250名志願者和400名拉拉隊員參加第21屆世界小學生運動會的志願服務,邁出大規模組織志願者赴外服務的第一步;再到2008年白鴿青協組織2000餘名志願者參加北京奧運會、殘奧會……
  在負責青年志願者工作的北師大團委副書記孫斌傑看來,學校層面的不斷制度化規範,是20年來北師大青年志願服務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據孫斌傑介紹,北師大專門成立工作組,由校黨委書記牽頭,分管學生工作副書記具體負責,整合校內多方力量,深入推進工作開展,已經形成了組織協調、管理服務和評價激勵三個層面的制度規範,以推進志願服務的規模化、品牌化、規範化和自覺化。
  ——從2010年開始,學校“985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每年劃撥專項經費支持實踐育人工作,2013年度撥款總額達50萬元。實施“百千萬實踐育人工程”,每年至少組織百支暑期社會實踐隊伍、至少組織千名學生到全國各地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至少組織一萬人次學生參加各種志願服務活動。
  ——實行“校級—院系—服務基地”三級管理培訓體系。建立完備的志願者在線實名註冊制度和志願者電子數據庫,並與“志願北京”平臺對接,實現了志願者招募、註冊、活動組織和時間認證等全程可監控的一體化工作管理格局。
  ——在全國最早發起基礎教育掃盲服務隊,如今已經推廣成為全國高校大學生廣泛參與的支教活動。依托人文社會科學優勢推出博物館志願講解活動,開創了高校學生進行博物館講解志願服務之先例。心理學院“四環游戲小組”志願服務依托心理學學科優勢,針對在京外來務工人員學齡前子女開展心理干預活動。
  ——志願者可以參與所在院系每學年的學生綜合測評加分,志願服務活動作為學生推優入黨考察的重要指標。志願者協會根據服務時間,為志願者發放“星級志願者”服務證書。通過校內外報刊、網絡、手機報等媒體手段,廣泛傳播優秀志願者的先進事跡。加強志願者網站建設,依托手機移動客戶端的智能應用軟件功能,促進志願者之間信息的及時溝通、體驗的及時分享。
  什麼是可持續的志願服務
  作為北京志願服務研究會專家的翟雁,曾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培訓過志願者,有著豐富的培訓經驗。在翟雁看來,要想讓志願服務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團隊建設。“首先,要確定組織的使命和定位,能夠解決什麼社會問題,能夠給服務對象帶來什麼價值;第二,團隊建設,如何通過領導力、分工和協作建立團隊;第三,掌握技術,現在我們特別強調的是新媒體、新技術、創新能力,本來大學生有這些優勢,應該更好地使用這些。”
  而北師大的志願者們最引以為豪的就是自己的使命感和組織性。白鴿的志願者何璐將這個形容為“一種白鴿人的特質”。就像鴿子飛得再遠也記得巢穴的方向,公益的理想成為這群大學生最牢固的維繫,這恐怕就是翟雁所說的“好的團隊建設”。
  2011年,何璐作為北師大首批到新疆庫爾勒市巴州第二中學支教的一隻“老白鴿”,用一年時間和小伙伴們在第二中學建立了“白鴿新疆小分隊”,“我們的副會長還是個維族孩子。學生們都是第一次參與志願者活動,每個人都很積極。” 在何璐等人的帶領下,中學生們參與組織了保護孔雀河的天鵝、到社區陪伴老人、開設公益影院等十多項公益志願活動。也許這些中學生現在的力量還很有限,但志願服務的種子已經悄悄在這裡生根發芽。
  正如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陶傳進教授所說,志願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培養一種人格需要,這是一種內在需求,人和人交往的一部分,在人和人之間相互影響的實踐中形成。”  (原標題:從一個人到一個群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58ovcs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